史上莫氏的最早记录,大概要算上古时期的颛顼大帝。颛顼,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,生于若水,二十而登帝位,初封高阳,建都帝丘。在位七十八年,寿九十八岁,号为高阳氏,死后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,故濮阳又有“颛顼遗都”之称。
颛顼(约公元前2400年时人)在后来的河北莫州地区建造莫阳城,其后代世居此地者,以地名为姓,始称“莫氏”。古代河北莫州及莫县的称谓也由此而来,至今该地区还有纪念药王的“莫州大庙”建筑。
海南莫姓族谱
莫姓来源复杂,除“颛顼的莫阳城后代说”外,一说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莫傲后代。莫傲为楚国公族,楚国公族也源于黄帝族,可见得姓原因虽不同,来源其实一致;二说莫姓是虞幕之莫,莫姓是幕简化而成,三说莫姓是古莫国之莫,还有说是伐北之莫,姬姓之莫,慕改为莫等,莫衷一是,五花八门。
玄宗晚年,唐朝发生了“安史之乱”,唐朝便慢慢走向衰落。安史之乱对河北、河南、山西等地之经济生活影响很大。
莫氏族人的祖居地河北莫州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几次大的战争,人民生灵涂炭。稍后,莫藏用在垂暮之年担任唐朝的比部员外郎,蒙恩代天子宣慰岭南,从而也将莫氏由北方带入岭南地区。
莫氏一支由今天的河北省迁到江西省贵溪县,再徙福建莆田此后,从莆田一分支进入琼州。
海南莫氏家族入琼发源定安
定安县排坡村莫氏宗祠,共有两行三进四排横廊,历来是村小学所在地。
莫氏,在全国是个小姓,缘自福建莆田的莫氏,分支进入海南岛是从定安开始发源的,为此,莫氏在定安县是举足轻重的大家族,整整左右了定安历史千百年。
祖传的族谱记载:“吾莫姓始于周宣王次子,第110世孙姬振杨。建迹陕西咸阳,功封执戟郎,食采于钜鹿,赐姓莫,氏所自来矣。唐大历中,北部员外郎莫藏用继而117世;唐宣宗大中五年,状元及第莫宣卿继而124世孙也。”
唐懿宗咸通年后,汉人开始进入定安。不过断断续续,为数不多,而且大都是从沿海第二次搬迁进来,聚居在定安东部。定安西部是黎人天下,黎汉经常磨擦,社会很不稳定。当时定安尚未建县,官兵未到,汉人利益得不到保护。
因此,北宋神宗熙宁元年(即公元1068年),抽调福建同安县(即今福建厦门)千户总莫恭万到定安驻防。莫恭万成为定安莫氏始祖。
莫恭万,福建莆田县人,祖辈早在公元965年,受荆南王封为世袭千户总。莫恭万袭封为同安千户后,又奉调来到定安建立千户所,组织地方军。
莫恭万领军在潭榄坡扎营,其家族居住之地,以姓为村,即今定安县莫村,因调柳州叛乱和归来后平息琼州贼乱,立了军功,提升任南建州同知,在王官手下任职。
从此,定安汉人王丶周丶陈丶蔡等大姓族中,增加了莫氏家族。
自莫恭万起至元朝末年止,连续袭封了十代千户,其中第九代莫执中还升为万户总管。从第七代起,又增封次房莫意为千户,新建屯兵营,即现仙屯村。第十代长房千户莫有用死后,其千户银印由孙儿莫天锡收藏,寄在昌原村岳母家,因火灾而损失。无印不成官,失印就弃官,从此长房失去了千户袭封。
第十代次房千户莫真成,是个有为的兵家。莫真成袭任潭榄翼千户总后,带兵远征广西柳州,屡建战功,授予金牌。有诗曰:“奉命南来征柳州,蛮夷拱手听吾收。谁人学得将军令,便是今吾第一流。”
元天历二年,定安升为南建州后,匪乱日甚。于是,莫真成奉命回师,平息匪患,升任南建州同知,协助王官处理政事。至此,宋元两朝,定安独揽兵权的,在汉人中官最大、权最足、地位最高的就是莫氏世家。
元朝末期,莫真成挑选接任千户总时,嫡子莫宣宝年幼,改由妾子莫公勤担任。可是,年仅三十二岁的莫公勤,在征伐黎贼王官福时,不幸遇难。时值元亡之际,公勤儿子年小,暂无袭封。
元朝末年,莫真成丶莫公勤刚刚死去。就是在这个时候,元明交接,时局混乱,文昌匪徒陈观马乘机打劫,意欲洗劫南建州。亡元州官逃循,定安百姓大祸临头。因此,年仅27岁的莫宣宝挺身而出,率领民兵抗击流寇,保全了定安城池。为求早日得到安宁的日子,莫宣宝率领几个乡民父老,偕同琼州降将丶元都副元帅陈乾富到南京朝见明王朝,请求迅速派官治理。朝廷欲封陈乾富、莫宣宝为官,而陈、莫辞而不受。
洪武二年,恢复南建州为定安县,吴至善为知县。政权刚刚建立,局势仍然得不到安定。亡元知州王廷金不甘心灭亡,串通万州峒主王贤保丶儋州黎酋刘均胜,集结黎兵固守南牛岭继续扰乱。
明朝洪武元年,即公元1368年,明兵入琼,琼州守将陈乾富投降,未经交战,元朝在海南岛的统治宣告灭亡。
然而,世袭享受元朝福禄的南建州知州,王官之次子王廷金及其胞兄王廷燎,串通万宁黎酋王贤保,儋县峒主刘均胜,集结黎兵,洗劫南建州和万安军治所,然后遁兵母瑞山的南牛岭,企图东山再起。
莫宣宝奉广西卫指挥使司海南分司、兵部侍郎孙安之命,率重兵开进母瑞山,围攻南牛岭。不足三年,王、刘之乱便被莫宣宝和万宁峒主王丽珠所覆灭。
莫宣宝歼灭王廷金,战功显着,获得银碗嘉奖。分司欲授予主薄官职,莫宣宝又再次辞官。莫宣宝立功后,在帮助明军开辟五指山道路时,被流箭射中而死。
小姓望族,定安莫姓人文焕彩
莫姓在全国姓氏中人数不多,在海南的莫姓人同各姓氏的人口比例也不大。属于人口少的小姓族。然而在定安县莫姓人口却不少,其在明、清历史上,才俊众多,出类拔萃,人文焕彩,功业彪炳,是赫赫有名的世家望族。
莫姓之入琼始祖莫恭万,袭祖荫任同安千户。因奉调戍 琼而落籍定安。所居以姓为名,称为莫村。后子孙蕃茂,人口增多,在附近重建新村。先后移建排坡村、南山村、山椒村,成为定城郊之名村,再后则迁徙到全县各地全岛各地。
较大的莫姓村庄有今定城镇的仙屯村,居丁镇(今龙湖镇)文头岭村、桐树村,雷鸣镇的头尾村(隆文村),龙门镇的赤土村,龙塘镇(今龙河镇)的高上园村,岭口镇的鲁古井村,翰林镇的章塘村,新竹镇的白堆村,黄竹镇的大统村等。
莫姓成为定安县之望族,原有之人文胜迹文物极多,但经历多次战乱和多次极左运动之破坏,多已损毁不存,今尚保存的有排坡村合族祖祠,莫氏小宗祖祠、士贞公祠,莫村祖祠,仙屯村祖祠等。南山村今存有全石质四柱三间的亚元坊一座,系为纪念明代莫汝拭考中第二名举人而建。
莫姓在明清两代,英才俊士之众多,中原瞩目。蜚声海内外。今试述其大端如下:
定安县莫姓,在明代虽无科考中进士者,但却有举人九名。而清代则极为辉煌,有三名进士(排坡村二名,南山村一名,誉为一里三进士),举人6名。
明清两代共有举人15名,约占全县举人总数的五分之一,进士三名,占全县进士总数的十分之三。
莫姓明清两代共有贡生160名,占全县贡生514名总数的四分之一强,可见定安莫姓在明、清两代文风之盛,才俊之众多占全县之鳌头。
莫氏自明而清英才俊杰众多,不能一一介绍。今特选而介绍之!
莫士及,字汝贤,号笔峰。今文头岭村人。博学能文。于明嘉靖乙酉(1525)科考中举人。任苏州府教授,升常宁县知县,政声颇著,致仕归家,潜心读书,修族谱,写家训。著有《笔峰日录》。入祀常宁名宦、定安乡贤。其孙莫汝德于万历戊子(1588)科乡试考中举人。
莫汝拭,原名维则,号景南,今南山村人。于万历壬午(1582)科乡试考中第二名举人(亚元),任上犹县知县,行无为之治,“政平刑简,兴学课士之外,一无所事。官场清廉,两袖清风。”今南山村中尚完整保存有为纪念他而建造的一座全石质四柱三间的“亚元坊”牌坊。被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莫魁士,字介梧,号中洲,今排坡村人,少年聪明勤学,“淹贯经史,善于古文诗词。”于康熙戊子(1708)科乡试考中举人,不愿为官,家居读书。“笃行孝道,筑思嗜台,凿忆先泉井以追念先人。”尊重知识尊重人才。巧遇宛平逃难流落海南的潘毅,识其为高人,筑馆轩延请其为莫氏子弟之师,教授学问,在生活衣食起居照顾潘毅十九年。潘毅逝世后,葬之如礼。工诗词,著有《稼余诗文集》。有诗作传世。
莫魁文,字起梧,号印山。少年时聪明好学,在潘毅的教授指点下,学问大进,于康熙丁酉(1717)科乡试,考中举人。康熙辛丑(1721)科殿试中进士,是清代海南第一位考中进士者。初在吏部观政三年,改授直隶庆云县知县。初到任便下乡访问民间疾苦,了解到本县有河水成灾之祸患,发动民众治理马颊河,使民得能安居。创建月阳桥,便利交通。后因劳碌成病告请归家,两袖清风。其子莫随,考中岁贡,任海康训导,孙莫玺章考中举人,任新蔡县知县。书香继世,家学传承。
莫陶,字柳眉,号绿岩。今排坡村人,魁士之次子。“资性明敏,家之藏书无不观览”。在高人潘毅之教导指点下学问大进。于雍正癸酉科乡试考中举人。丁未科成进士。授职四川铜梁县知县。政绩很佳,“上宪多所嘉许。”为官未几年,因病告请归里。“居家孝友雍睦,乡党推重,创建宗祠,训督二子。”莫陶工字法、绘画,小楷写得很好。我曾征集到莫陶之纸本彩墨画松鹤图一轴;莫陶题写之“即用知县”木刻匾一块,均藏于定安县博物馆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